365体育_足球比分网¥投注直播官网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足球比分网首页 > 广德市政府(办公室)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十四五”规划
索引号: 113417230032537673 /202303-00075 组配分类: “十四五”规划
发布机构: 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名称: 【十四五专项规划】关于印发广德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03-12 发布日期: 2023-03-12
索引号: 113417230032537673 /202303-00075
组配分类: “十四五”规划
发布机构: 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名称: 【十四五专项规划】关于印发广德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03-12
发布日期: 2023-03-12
【十四五专项规划】关于印发广德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3-12 17:32 来源: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关于印发广德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直有关单位:

《广德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业经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023312

 

 

 

 

广德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健全和完善与广德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体系制度,按照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健康中国、健康安徽建设总体部署,根据《宣城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和《广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市以健康广德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县创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域综合医改、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医德医风建设专项行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了广德市医疗服务能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如期完成。居民健康水平达到全市前列,截至2020年,我市常住人口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58岁,婴儿死亡率为0.95‰,无孕产妇死亡,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0%

(一)健康广德建设初显成效,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推进

出台《健康广德2030规划》《健康促进公共政策审查制度》,在全省率先建成健康科普馆,创成省级健康促进县。深入实施健康细胞创建工程,创成健康示范家庭100户、健康促进机关33个、健康促进学校24所、健康社区(村)27个、健康促进医院13个、健康促进企业9家。誓节康养小镇、东亭骑行小镇、四合健康小镇3个乡镇创成安徽省首批健康小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厕所专项整治,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广德市创成国家卫生县城,东亭乡、四合创成国家卫生乡镇,新杭镇、誓节镇等5个乡镇创成省级卫生乡镇。

(二)公共卫生体系持续强化,应急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分值及绩效考核方案。推进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达标率、覆盖率均达到100%。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截至2020年,高血压、II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92.56%91.80%。完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工作新机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4.5%。强化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实现艾滋病病人随访管理、肺结核患者管理全覆盖,血吸虫病达到省级消除标准。完善突发重大传染病应急预案,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持续加强,成功承办全省卫生应急处理现场演练工作。创新重点人群三二六包保制度、社区防控十项措施,规范发热门诊和哨点诊室建设,成立疫情分析、核酸检测等8支应急队伍,实现新冠肺炎疫情零确诊病例、零疑似病例、零无症状感染者

(三)完善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筑牢人民群众健康屏障

建立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实现孕产妇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全免费、全覆盖。全面完成全市特困妇女两癌筛查工作任务。截至2020年,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率分别为92.25%95.40%。推进生育服务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网上办证和便民 一站式服务。积极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成功申报国家普惠托育服务试点项目。母婴设施标准化建设工作稳步加快,全市公共场所实现母婴设施全覆盖。建成市中医院医养综合楼项目,创成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1个;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0.07%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为85.20%。实施银龄安康行动,开展了(国家)第一批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城乡社区老年协会覆盖率100%,规范化建设率达到70%以上。加强源头治理,完成职业健康民生工程培训任务,开展矿山、冶金、建材等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实施尘肺病攻坚行动,全面完成职业性尘肺病随访调查工作。贯彻实施《健康脱贫兜底“351”“180”工程实施办法》,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大病专项救治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四)医疗卫生资源持续扩容,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完成市医院医技综合楼建设工程,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和医养结合楼项目主体建设,柏垫中心卫生院、市第三人民医院(誓节镇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工程;完成市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和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病房二期建设。启动市中心医院、市医院住院部大楼(二期)和辅楼建设。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48家,开放病床数3133张,病床数较十二五末提高70%。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病床位达到6.16张,高于2020年底安徽省十三五指导性指标6.0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2.47人、3.01人,全部达到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市医院、中医院启动创建三级医院工作, 5个中心卫生院全部达到 一级甲等医院标准,邱村镇、誓节镇、杨滩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

(五)医疗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特色亮点树立典型示范

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组建市医院、市中医院两个医共体。大力推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建立市医院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市第三人民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紧密型医联体,与江苏多家三甲医院共建苏皖医疗合作示范基地。十三五末,实现县域内就诊率(住院)78.83%,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为72.19%,位居全市第一。全面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联合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制定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政策。

(六)重点学科建设稳步发展,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充实

全市公立医院共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12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乡镇卫生院建成省级重点科室8个,新建名医工作室6个。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制定县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率先实现基层人事制度改革重大突破,建立县管乡用用人机制,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系统引进高层次人才6人、硕士及以上研究生20人,核入市级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315人。组织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和乡村医生,共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43名,村医订单定向医学生9名。

(七)中医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打造中医特色服务品牌

推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村卫生室实现中医药服务或中医适宜技术全覆盖,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现场评审。全面开展西医学中活动,能中会西的乡村医师达到164名。分批对中医类别医师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累计培育能西会中人员达到860人次。大力开展中医名医培养工作,3名医师先后获得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基层名中医荣誉称号。探索开展中医药治未病服务,完善冬病夏治、冬令进补等特色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将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范畴。安徽宣木瓜文化旅游景区通过安徽省首批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评定。

(八)卫生信息建设稳步推进,就医服务体验持续优化

有序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截至2020年,已完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部署、互联网+”便民服务部署,实现辖区内医疗机构之间、省市平台之间互联互通。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运用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互联网+”模式,实现县域医共体电子病案及信息互联互通,电子病历分级水平达到国家要求。启动互联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推进市医院、市中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县级公立医院智能导诊、预约挂号、网上支付、双向转诊和慢病管理功能。加快推进智医助理民生工程规范落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逐步提高。

(九)综合监管制度初步完善,行业监督水平有效提升

出台《进一步加强全县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工作实施方案》和《广德市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实施方案》,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建立健全由市卫健委牵头,多部门协调的医疗卫生服务综合监管机制。深化卫生监督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实现一窗受理,全程通办,优化办理流程。积极探索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率达100%。印发《广德市卫生健康信用+综合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落实量化分级管理,加强卫生综合监管工作,对全市54家医疗机构依法进行执业监督量化等级评定;推动事前信用承诺与诚信教育、事中信用分级监管、事后信用惩戒,构建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

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发展形势

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深入建设健康广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十四五时期是实施健康中国、健康安徽、健康宣城战略承上启下的五年。这就要求我市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努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由以治病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心理健康促进等方面制定措施,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要求推动跨区域融合发展。我市地处皖苏浙三省八县(市)交界处,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县级城市,是南京都市圈成员、杭州都市圈观察员。为贯彻落实好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宣城大力推进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我市地处一地六县合作区主战场,区位和资源优势叠加效应明显。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我市应抢抓一地六县、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推动跨区域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合作,创新医疗开放监管新体制,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对外开放,促进要素资源汇聚,引导沪苏浙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广德延伸辐射,增加辖区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

疾病趋势与健康需求变化要求打造全方位健康服务体系。新发突发传染病及慢性传染病防治形势日益严峻,心理健康问题、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威胁等多重挑战并存,地方重大疾病仍然严重威胁流行地区居民的健康。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从小康向富裕过渡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对健康生活提出更高水平的需求与期盼,健康诉求转变为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期望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我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运行机制,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断满足人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期待。

信息技术加速变革要求强化卫生健康信息化支撑作用。随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网络等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信息化+公共卫生应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卫生健康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领域。我市应加快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搭建联结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实施互联互通。推广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化工具,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优化健康医疗服务流程。大力推进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建设,实现县、乡、村一体化服务格局。

(二)存在挑战

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城市安全需求。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铁路交通日益便捷,我市公共卫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次疫情应对过程中,卫生应急体系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市疾控中心、监督中心队伍老化,学历、职称结构不优,人员技术、设备装备和应急水平、服务能力上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现有卫生应急相关规范制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医疗资源总量、高水平医疗资源仍然存在不足。撤县设市后,我市群众对健康服务的多元性、可及性、高质量需求增加,而辖区内医疗机构专科能力、技术水平与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全市医疗资源总量存在不足,城乡分布不均,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导致相关病种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患者大量外流。同时,基层卫生机构人才缺失、队伍老化、招聘难度大,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水平远低于周边县域,极大影响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应聚焦提质增量,快速填补三级医院空白;深化重点学科建设,借助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契机,积极引入沪苏浙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提升现有医院的能级和水平,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夯实基层医疗人才队伍,满足新时期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要求。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缺乏连续性。辖区内医疗机构间的协作不够紧密连续,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协作仅仅局限于双向转诊、下派专家到基层、培训下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等,转诊程序不够便捷,老百姓缺乏获得感。医联体内机构有效合作互利共赢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县域医共体建设+按人头付费的医疗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医保支付、医疗资源配置、医药价格等改革,对部门间协同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优化。

卫生信息化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我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以乡镇板块或医院自建系统为主,建设标准未统一,信息化建设呈现碎片化、项目化,缺乏体系化,不利于新形势下区域一体化发展。基层信息化设备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信息化设备老化问题,指标与上级对接不上,无法满足现代化需求。同时,信息化背景下数据合理、合法、合规公开仍面临技术和通道上的制约。十四五期间,我市应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基础建设,借力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变革,完善卫生健康+互联网服务网络。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瞄准高质量、聚焦一体化、争当排头兵三大历史重任,坚定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能力提升和服务质量改善为抓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着力打造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健康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健康广德建设,加快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完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增强市民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打造普惠共享的健康之城。

(二)基本原则

健康优先,医防融合。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健康为中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增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努力为市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优质卫生健康服务。

优化整合,联动发展。引进优质医疗资源,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和结构,加快县、乡、村资源整合和共享,提供整合型同质化卫生健康服务。

统筹兼顾,突出特色。立足广德实际,统筹谋划,巩固已有发展基础,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培育特色亮点,持续提升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内涵。

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优化完善卫生健康治理机制,营造改革发展良好环境,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发展目标

以打造国家健康促进县、长三角卫生健康融合先行区、长三角生态康养示范区为总目标,到2025年,健康广德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公共卫生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医疗资源配置和布局不断优化,城乡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乡(镇)

——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到2025年,健康广德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健康支持性环境进一步改善,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等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达到全省前列。

——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强大。加快实施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计划,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妇幼、精神卫生、康复、老龄健康等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医疗资源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力搭建长三角高水平医疗资源合作平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学科实现错位发展,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显现。人才评价、使用、激励等体制机制取得突破,为县域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吸引、留住一批适宜人才。

——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到2025年,新型城乡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短板补齐,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卫生健康管理和服务效率显著提升。到2025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效凸显,卫生健康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卫生健康管理和服务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便民利民程度进一步改善。卫生健康监管体系更加完善,行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广德市卫生和健康十四五发展目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5年目标值

健康

指标

人均预期寿命(岁)

80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婴儿死亡率(

≤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8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9

疾病防治

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5

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

≤0.08

肺结核报告发病率(/10万)

51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

下降15%

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

95

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

95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规范管理率(%

95

资源配置

每千人口床位数(张)

7.5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

3.2

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人)

0.58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3.8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3.97

每万人口公卫人数(人)

5.4

健康服务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0

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

≥90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0

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72

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个)

4.6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

100

县域就诊率(%

85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

<40

健康保障

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27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提升市民健康水平

1.持续推进健康广德建设

完善健康广德建设工作机制。完善健康广德组织领导体系与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构建全面健康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贯彻落实《健康广德行动计划》,细化责任分工,加强部门协作和宣传教育力度。制定完善健康广德考核评价体系,将健康广德建设的主要指标纳入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考核目标。建立健康影响评估机制,在制定规范性文件、出台公共政策和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前,应开展健康影响评估与审查,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全民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免费健康素养科普讲座、心理健康咨询、医疗专家义诊服务、健康家庭创建等活动广泛传播公共卫生、保健和营养基本知识,引导市民增强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切实提升广德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到2025年,城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农村达到70%以上;城市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60%以上,农村达到50%以上。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群众养成健身运动习惯。针对一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加强有针对性的营养和膳食指导,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持续实施控烟系列活动,创建无烟广德。

2.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和完善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拓宽宣传渠道,开展多元化、立体化、全方位的爱国卫生宣传活动。推进市容卫生环境治理行动,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建立村(社区)环境卫生管理领导小组,深入持久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开展重点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攻坚行动。继续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推进全县域卫生乡镇创建工作,到十四五期末,全市50%以上乡镇创成国家卫生乡镇。创新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城乡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蟑螂)活动。加快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新建改建工作,切实提高无害化户厕普及率。

3. 强化重点疾病防控体系建设

健全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体系。有序推进免疫规划预防接种,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免疫策略,到2025年全市所有城乡0-6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加强狂犬病、麻疹、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工作。实现基本消除麻疹的目标,持续巩固脊灰、疟疾消除效果。实施并拓展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建立健全结核病耐药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多部门配合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控体系,健全艾滋病实验室和艾滋病疫情监测网络,有针对性地推行预防干预措施,确保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持续实施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策略,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

加强慢性病监测与管理。完善以死因监测、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肿瘤随访登记为主体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体系。加强危险因素干预,控制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发生。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工作为引领,强化慢性病及高危人群多途径筛查与管理,促进早诊早治。实施重大慢性病综合干预,开展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综合防治。

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建立完善精神卫生多部门协调机制,健全严重精神障碍报告网络。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推动广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邱村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完善广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病房建设,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全市域、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心理服务,探索开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热线、搭建心理健康网络服务平台,全面促进市民心理健康。

提高职业健康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职业病防治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部门联合协同运转机制,提高职业病危害社会治理能力。健全职业病诊断救治康复网络,推动新杭镇中心卫生院职业病体检中心建设。全面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实施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源头治理,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评价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管理。督促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健全岗位责任体系,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监管到位、防护到位、应急救援到位。推进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分级监管,推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信用等级及联合惩戒制度建设。

4.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和规范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和设备配置,推动公共卫生资源和工作重心下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拓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涵,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补助标准。深化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完善基本公共卫生考核办法和细则,合理量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将评价结果与拨付挂钩。强化疾控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技术指导,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和考核督导,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度落实到位。

5.积极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完善健康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业、医药器械产业、养老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食品产业及保险的深度融合。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规范化监管,优化健康产业发展环境,支持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多样化健康服务新业态发展,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探索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中医药健康服务,支持健康小镇建设,打造长三角幸福颐养区,推动健康与养老相结合,促进老龄健康事业发展。

(二)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1.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明确指挥部常设成员单位及部门职责,健全联防联控运行规则,明确政府和部门指挥响应标准,加强卫生健康部门与应急管理、交通、公安等部门协同联动、紧密结合。健全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市卫健委设置独立的卫生应急办事机构,乡镇行政部门、二级以上医院、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明确卫生应急工作专(兼)职机构和人员。组建涵盖公共卫生、医疗救援、应急管理、心理干预、社会学等领域的公共卫生专家组,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广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化学中毒、核辐射等各类专项预案,推进应急响应精细化管理。完善预案的平战转换、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应急预案的数字化、流程化建设,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卫生健康部门专业技术指导和相关专业决策等职能,实现各成员单位职能优势互补、应急措施联动,提升事件应对和处置效能。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演练评估工作,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结评估机制,动态管理、及时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预案、规范、指南和技术方案等。

完善公共卫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会商研判制度,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地区联防联控协调组织、定期会商研判制度,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研究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地区联防联控应急预案,将联防联控机制的核心要素制度化、常态化。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间分工合作机制、信息互通机制、互助协查机制、技术和物资资源共享支援机制、交流学习和合同演练培训机制,形成多层次的应急联动机制。

2.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及配套实施方案,稳妥推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改革,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强化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市疾控中心搬迁工程,按照国家标准,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完善专业设备配备与更新。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中心建设,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运行保障机制。建立多渠道、可持续的筹资机制以及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会化服务功能,拓展与疾控机构职能相关的技术服务内容,有偿提供实验室检验检测等服务。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建立并实施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机制。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人员薪酬动态增长长效机制,稳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学急救、卫生信息等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强化内部绩效分配。

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辖区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职责,推进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和相关科室公共卫生岗位的设立。研究制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医院绩效考核范畴,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强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履行职责的指导、考核和督查。

3.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监测体系。整合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基层卫生机构等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平台和应用系统,以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可疑症状的自动监测与预警。建立覆盖全人群的传染病综合监测系统和预警响应机制。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全市医疗机构发热、呼吸、肠道门诊、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火车站、长途客车站、学校等场所监测哨点布局与设置,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

提升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加强分级、分层、分流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完善本市县级区域救治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的应急医疗救治布局。积极推进广德市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建设,建设传染病门诊楼、住院楼,设置隔离观察病区、肠道传染病区、呼吸道传染病区、血液传播传染病区等4个病区。加强辖区内医疗机构传染科(可转换病区)建设,全面改造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负压病房,加强隔离留观区氧疗、监护、重症、抢救等仪器设备的配置。健全平战结合工作机制,合理遴选若干重大公共空间设施,作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站(点),新建大型建筑充分考虑应急需求,完善场地设置、通风系统、后勤保障设计,预留管道、信息等接口和改造空间,确保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

推进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结合辖区突发事件发生情况和紧急医学救援需求评估情况,合理规划布局医学救援力量,推进县级紧急医学救援站点建设,分区域建设紧急医学救援定点收治医疗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全面提升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处置能力。依托广德市人民医院,加强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省紧急医疗救护基地)协作。推进入境中转人员快速分流集散点建设,保障特殊情形下病人跨省快速转运。探索开展航空医学救援工作,逐步建立陆水空立体化医学救援网络。到 2025 年,实现城区服务半径 5 公里以内、农村地区服务半径 10-20 公里以内的急救服务区

4.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支撑体系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结合广德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信息整合机制,打造广德市多数据、全方位、广覆盖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立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大数据智慧决策平台。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统筹调度,重大信息统一发布,关键指令实时下达,地区间、部门间、医疗卫生机构间多级组织协同联动。

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广德市应急物资储备目录以及应急医疗物资重点企业清单,健全应急物资政府集中收储、企业协议储备、相关机构自身储备等管理机制,形成实物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社会储备相互补充的多元化物资储备体系。依托市医院、市疾控中心,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站,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完善储备信息共享机制和紧急生产、政府采购、物资轮储、调剂调用、物流配送制度,提高应急物资综合协调和分类分级保障能力。

推进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按照标准,积极建设突发急性传染病、紧急医学救援、突发中毒、核辐射等各类卫生应急队伍。制定各类卫生应急队伍现场处置工作规范,提升队伍现场处置水平。根据中央部署和有关规定,结合辖区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核定疾控机构、医学救援指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推进县管乡用模式,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一个专职公共卫生医师。

(三)持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1. 完善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解决全市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与部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匹配的问题,推动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各类卫生资源公共协作格局,发展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相协调的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健康发展。

加快县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市域内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政策倾向以及资金投入,重点建设两家公立医院(市医院、市中医院)。在充分保障县级公立医院经营自主决策权的同时,依靠财政投入,建立长期的、逐年增加的投入保障体制,推进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型设备采购方案。规划期间,加快推进广德市中心医院新建项目,广德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二期)、住院部辅楼、化疗学科建设、信息化改造项目,广德市妇幼保健示范性托育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区域内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全面推动县级公立医院办医水平。市医院与市中医院带头全面推动县级公立医院提高办医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利用12年时间,完成市医院和市中医院三级综合医院的执业登记,到十四五期末,市医院力争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医疗机构收费体系、药品目录等对标苏浙沪,力争相互统一。

2.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全方面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巩固完善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制度,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推进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合理设置诊断室、观察室、治疗室、药房、资料室、值班室、中医康复室、隔离观察室,明晰功能定位、布局设置、设备配置、规章制度,优化环境卫生;继续保持至少一村一医,不出现村医空白村,根据辖区服务人口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保障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各村配备至少一名合格村医,满足当地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人口较多或居住分散的地区可适当增设村卫生室,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便民水平。

3. 强化专科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完善广德市专科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妇女保健门诊、儿童保健门诊和计划生育门诊规范化建设,增强专科服务能力。规范建立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市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力争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妇幼健康服务门诊建成率达100%。基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重点发展与老年人群常见健康问题相关的学科,提升老年医学科科学研究水平。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加快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建设,按县级标准规划广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邱村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施新杭镇中心卫生院职业体检中心建设。

(四)建设新型城乡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1.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深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医院章程,健全决策机制、民主管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产管理等制度,建立现代医院治理体系。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和薪酬制度改革,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逐步赋予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提升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性和灵活性。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全面推行总会计师制度。建立健全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紧急救助、支边支农、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政策,全面化解公立医院债务和财政保障供给政策。建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考核机制,落实双百考核、DRG绩效考核办法,巩固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成效,切实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诊疗服务行为。将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纳入公立医疗机构及紧密型医联体、紧密型医共体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考核结果应用。继续落实国家和省市级医院医疗服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要求,深入开展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加强医院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市外转诊率较高疾病临床专科、儿科等紧缺专科建设。

2. 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

巩固深化县域医共体。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改革路径,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资金打包预付制度,建立政府办医、医共体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三个清单,实现乡镇居民看病就医六个环节上下贯通。探索拓展医共体内部服务协调员功能,建立信息及时互通推送机制,实现医共体内部上下转诊服务的无缝衔接,增强群众获得感。制定标化绩效管理方案,牵头医院协助医共体成员单位制定内部绩效考核方案,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强化与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合作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医防融合的健康共同体绩效管理模式,建立医共体内部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建立与硬性要求相适应和匹配的医共体内部人、财、物决策机制,形成具有广德特色、可复制、供推广的医改模式,稳步提高县域内就诊率。

深入开展城市医联体建设。加强对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提升临床专科服务能力与水平。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与沪苏浙三级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索跨省、跨区域医联体,创建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和先进服务理念,加快新技术引进和应用,提升本市医疗机构服务能级。深化市医院与弋矶山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关系,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上双向发力。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探索多种形式的专科医联体建设。推动市中医院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联体合作协议落实,深化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南京市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紧密型医联体,打造苏皖医疗合作示范基地。推动市中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搭建合作平台,加大中医医联体建设力度。支持推进民营医院与周边发达省市三甲医院、市内县级公立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开设特色专科诊疗服务。

3.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依托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实施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建设方案,力争十四五期末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1个特色专科。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池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村级医疗机构财政投入机制,支持村级医疗机构建设。分类分步推进社区医院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康复等医疗功能。探索村医县招乡管村用机制,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明确村卫生室及村医职责和业务,完善村医管理规范,优化对乡村医生的管理、培训、教育和考核机制。对村卫生室实施运转补助,落实村医待遇和养老保障政策。力争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逐年提升。

4. 积极探索推进医防融合

做实分级诊疗制度。推进以家庭医生为基础、县级医院为支撑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加强与医保部门协作,落实医保支付和价格支持政策,强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分工协作模式,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在发挥我市现有省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示范点带头作用的同时,继续开展争创省级家庭医生签约示范点,提升签约履约服务质量,提高签约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

探索医防融合慢性病防控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依托县、乡、村一体化信息系统,探索慢性病多因素综合风险评估、筛查、干预和管理机制。逐步推广“1+N+N”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1个服务团队+N个党员志愿者+N个服务对象或服务内容),组建慢性病患者全程健康管理团队,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卫生健康服务模式,推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支持居民健康自主管理,让医疗渗透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形成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能会诊、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的防治体系,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五)完善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体系

1. 完善老龄健康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到2025年,老年友好型医疗卫生机构比例达到80%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科比例达70%以上。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富余编制床位开设康复、护理床位,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以上。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服务、协议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实施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康复、护理和社区养老机构,满足多方位、多层面养老需求。支持各级老年协会建设和各类老年组织活动,大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2. 健全妇幼保健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门诊规范化建设,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探索妇幼健康服务新机制,深化妇幼健康联合体建设,推动区域内妇幼健康管理、技术和服务资源整合。推进实施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行动计划,加强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临床救治中心和绿色通道建设,提高产科、儿科服务和救治能力。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推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制度,规范产前筛查和产后康复服务,严格控制剖宫产率,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积极倡导母乳喂养,确保母婴安全。加强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重点做好妇女产后抑郁症和儿童自闭症预防、早期发现及干预。继续加快推进两癌免费检查项目,规范实施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落实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服务。

3. 加强学校卫生和青少年健康管理

提高学校卫生健康工作能力,推进学生健康促进行动,创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式,培养师生健康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建立学生因病缺课长期追踪系统,掌握主要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协助教育部门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强化视力筛查和近视预防,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定期普查制度。实施儿童肥胖控制行动,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各类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

4. 完善人口家庭管理服务体系

依法实施三孩政策,完善生育配套政策和妇幼健康服务相关规范,推动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构建鼓励按政策生育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建立健全人口监测工作制度和监测体系,密切跟踪生育水平变化趋势,切实加强风险研判与应对,加强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继续坚持新村为主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卫生计生队伍建设,强化基层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全面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兑现长效管理和动态增长机制。加大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力度,关注重点困难对象,深入实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家庭医生签约、就医绿色通道三个全覆盖

5. 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照护服务供给,构建以家庭为主、托育补充,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强公立婴幼儿照护机构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社区(村)盘活闲置公共资源,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站)等照护机构,为辖区内居民提供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开展临时托管看护试点,探索在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设立临时托管看护点。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用人单位内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加强对相关机构的管理监管,提升服务水平,促进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每年至少建成一个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到2025年,建成1-2个有示范效应的普惠性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中心,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

(六)全面加强人才学科建设

1. 加快卫生人才引进工作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争取自主招聘权,拓宽人才渠道,简化用人流程,采取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招聘计划。以县管乡用的方式,采用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招聘模式,招聘全日制大中专医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对于确有能力的、乡镇卫生院急需的人才开设绿色通道;同时鼓励高中毕业生报考,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储备人才;积极与医学院校合作,实施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专项计划,扩大定向培养医学生规模;通过学费补贴等方式鼓励基层卫生人才在职学历教育,提升基层大专及以下学历人才学历;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待遇,重点优化偏远乡镇职工薪酬结构,增强卫生院吸引力。

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强化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的本科医学生毕业后全部纳入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的专科医学生毕业后全部纳入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加大基层全科转岗培训力度,鼓励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鼓励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完善全科继续医学教育,充分发挥县级综合医院全科医生进修培训的作用,落实基层全科医生进修培训和学历提升。力争十四五期末,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97人。

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发挥高级别名医工程的学科引领作用,实施人才品牌战略及引进高层次人才行动计划,简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流程,重点引进30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的卫生人才;由外引内引倾斜,挖掘本土人才潜在才能;允许收入分配适当向关键和紧缺岗位倾斜,完善职业规划路径;实施公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年薪制度,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岗位、更优厚的待遇、更有利的发展机会,提高相关岗位的吸引力。

2. 加强卫生人才规范化培训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研究制定卫生技术人才培育计划,整合现有培训项目建立人才长期培育制度,鼓励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为医务人员提供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保障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常态化发展,不断优化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重点加大产科、儿科、麻醉科医生培训培养力度,要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与评审挂钩;十四五期间,全部骨干医师必须经过三级医院培训,重症监护、手术室、急诊以及产科护士必须经过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全部县级医院管理人员均经省级以上专业化培训。

重点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借助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力量,建设打造名医工程等优质资源引进和利用平台,通过紧密型帮扶、柔性引进高水平团队等方式提升县域内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广德名医名医工作室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乡镇名医评选,加强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培养。到十四五期末,建立名医工作室15个,培养150名青年优秀人才。

3. 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学科建设

加大公立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支持力度。根据城乡居民疾病谱,针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外转出率排名前几的疾病病种的防治为切入点,例如肿瘤科、产科、儿科、呼吸科、精神科、感染科等,加强相应专科建设,坚持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提升医院疑难杂症的收治能力,减少病人外转率。广德市人民医院以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创建为主抓手,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加科研项目资金投入,着力提升临床疑难复杂危重疾病诊疗水平、临床医学研究水平和医学人才培养能力。推进六大中心建设,全面提升肿瘤、胸痛、创伤、卒中、孕产妇、新生儿等重点疾病救治能力。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发展市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力求全院50%以上科室诊疗水平达到三级医院要求。

(七)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1. 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以市中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为主体,村卫生室为网底,社会办中医药医疗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全面提升市中医院、市医院中医综合服务区服务能力,巩固中医特色优势。实施中医药三名工程,全力支持广德市中医院创成三级中医院,积极创建安徽省示范中医院,探索创建宣城市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到2025年底,力争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服务全覆盖,至少10%的村卫生室建成中医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妇科、儿科、骨伤科、肛肠科等中医专科医院。到2025年,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达35%以上;中医处方(包含中药饮片、中成药)占处方总数的比例达35%以上;中药饮片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达5%以上或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达10%以上。

完善中医药发展保障机制。建立中医药目标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程度。建立中医药发展长效投入机制,设置中医药发展专项基金并将中医院设备专项款、中医药发展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财政倾斜,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结合综合医改工作,强化医保支付在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中的杠杆作用,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2. 切实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推进中西医协调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建立中医医师长期培养机制,鼓励西医师全面、系统学习中医。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完善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保障,支持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发挥中医药在医养结合中的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运用中医药诊疗知识、技术方法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简、便、效、廉的独特作用。

3. 加强中医药学科人才建设

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和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支持中医皮肤、口腔、妇儿科建设省、市级中医专科专病和重点专科,到2025年争取创成5个省级中医专科专病。逐步提高中医院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聚焦中医优势病种,拓展中医门诊诊疗服务能力和研究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高水平中医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各层次各类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细化十四五期间中医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指标。遴选骨干中医师参加安徽省名中医评选,向上争取一个名老中医工作室项目。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4.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发展中医药文化。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理念,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行业风尚。完善中医药科普知识与文化传播体系,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培养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建设,推进中医药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为中医药文化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实施中医药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提升全市中医药文化素养。挖掘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内涵建设,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和对外宣传的窗口,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八)打造智慧化医疗服务体系

1. 加快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联结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四大数据库,覆盖全市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区域卫生健康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实现与省、市平台的无缝对接、互联互通。力争2025年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4级甲等测评。

构建基层远程医疗系统。推进建成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探索建立县域影像中心、病理中心、检验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等,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大力推进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建设,将远程医疗平台延伸至乡镇卫生院,以县级医院为枢纽,辐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村(居),构建涵盖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远程教育、远程健康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远程医疗系统。

2. 大力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

加快新型智慧医院建设。针对患者的实际就医需求,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为患者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过程、个性化、智能化服务。加强医疗机构硬件、软件建设,推进医院标准化HIS系统、电子病历、健康体检、临床路径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数字化运营管理,提升协同服务和管理水平。到2025年,广德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电子病历功能应用水平达到4级,院内互联互通成熟度达到4级水平。积极开展预约诊疗、移动支付、网上检查检验结果、线上家庭医生签约等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为辖区居民提供在线诊疗、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智慧化医疗服务。

智慧医疗助力健康服务。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医疗。以广德市人民医院为试点,实施智慧医院建设示范工程,开展5G+智慧医疗示范,发展远程监护、移动式院前急救、远程医疗、远程机器人手术等应用。探索开展智慧医疗健康服务,深入推进智医助理项目,全面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水平、工作效率;拓展应用场景,在基层开展智能化的导诊、预诊、辅助诊断、随访、健康管理等服务,大幅提高基层医生服务能力水平和效率。

推动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借助广德市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契机,对接城市大脑平台,实施区域智慧医疗建设行动,依托健康医疗大数据,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和应用,依托智慧广德”APP平台,打造健康服务统一门户;搭建市级健康医疗云平台,全面汇集各类卫生资源数据。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初步建成全市标准统一、互联共享的区域智慧医疗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3. 构建卫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信息交流和信息安全制度,保障信息化安全。推进数据和信息的使用规范化、制度化,定期开展医护人员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信息安全素养。在信息平台管理方面,利用加密手段,在通信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提高信息平台硬件冗余、容灾备份能力,保障数据存储安全;加强平台用户角色管理,对辖区内用户进行分级管理,按角色分配权限。

(九)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管

1. 完善医疗卫生综合监督体系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综合监督体制改革,优化整合卫生健康监督行政执法资源,将卫生综合监督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乡镇(街道)承担属地监督职责,利用好卫计专干队伍,推进卫生健康执法重心下移。逐步配齐配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卫生监督人才队伍,充实卫生监督执法力量,推进综合监管队伍专业化建设。合理配置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人员,实现监督执法机构编制、人员配置与监管任务相适应。要求到十四五期末,实现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

2. 健全医疗卫生综合监管保障机制

健全卫生监管执法制度保障机制,全面推进三项制度落实。做到行政执法公示合法、及时、便民,执法过程全程记载、可回溯管理,健全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提高卫生健康领域执法活动社会满意度。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卫生健康监督执法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卫生健康监督机构的业务用房、执法装备、执法车辆达到国家规定的配置标准。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监督执法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经费和发展建设支出,由同级财政全额预算保障。

3. 探索创新信用+综合监管模式

推进事前环节信用监管。全面推进承诺制改革,实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告知承诺制度。办事群众在线提交行政审批材料后,到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现场签订承诺书,压缩办结时间,简化办事流程。加强事中环节信用监管。持续推进全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推动住宿等行业量化分级管理。根据现场评审、日常检查、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及重大指标一票否决情况,对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情况进行评定。完善事后环节监管。建立诚信监督机制,及时动态更新,并依法向社会公开。探索在长三角区域内结果协同运用,建立健全依法联合惩戒体系,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4. 全面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力度

切实落实监管主体责任,促进全行业监管,强化医疗卫生综合监督工作。依托平安医院创建,全面排查、分类化解涉非涉稳风险隐患,探索监管方式的多元化路径。深入开展行业清源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监督全覆盖,依法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严厉打击医闹及各类针对医务人员的蓄意恶性伤害案件,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对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坚持零容忍。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大对预防接种、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医疗废物处置等的监督检查力度。

5. 逐步完善公共卫生监督工作

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力度,城区集中式供水单位每年监督检查全覆盖,加强农村集中式供水安全巡查,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监督档案,逐步提高监督检查覆盖率。全面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开展学校卫生综合监督评价工作,对传染病预防控制、饮用水卫生和教学环境等进行系统评价,促进学校全面落实卫生要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全面加强党对卫生行业的领导,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市发改委要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纳入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把健康产业发展纳入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市经信局要把医疗信息化发展纳入全市信息化发展规划;市科技局要把医学重点项目纳入全市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市医保局要把医共体建设纳入全市医保发展规划;市人社局要把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市卫健委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规划落实,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保障投入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健康筹资机制,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县级政府要落实好各项卫生健康投入政策,建立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投入机制,制定并落实卫生经费投入较快增长政策,实现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加快全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速度。建立公立医院改革配套补偿机制,支持公立医院做好医药费用控制工作。结合本地财力、医疗机构运行状况、债务结构、政府补助等因素,实行一院一策,加快推动市级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广德经开区管委会要对接帮扶市医院,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重点科室建设,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三)完善信息支撑综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网络等技术,推进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工程、智医助理项目、智慧医院和智慧医疗项目建设。以健康大数据为基础,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拓展智慧医疗和信息惠民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智慧监管,促进辖区内医疗机构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支撑本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四)强化监测评估建立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开展全面评估,把实施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完善规划中期和终期评估制度,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加强督导和纠偏,及时研究解决办法,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实行政策足球比分网和公正、透明的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同时接受社会监督。

 

  附件:广德市十四五卫生健康重点项目一览表


附件

广德市“十四五”卫生健康重点项目一览表

 

专栏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内容

建筑规模(m2

投资额(亿元)

建设年限

项目状态

公共卫生服务强化工程

1

广德市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建设项目

规划新建传染病临床治疗中心(包括门急诊楼、住院楼,设置隔离观察病区、肠道传染病区、呼吸道传染病区、血液传播传染病区、地方病病区等病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及后勤辅助配套设施,计划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计划开放病床位100

13500

1.20

2021-2024

储备

2

广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建设项目

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建设19200张病床的住院楼、配套用房11层、完善内部道路,相关附属设置

12000

1.16

 

续建

3

广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中心建设项目

框架、五层,设置饮用水、食品、职业卫生、生物样本等理化和微生物学检验室,建设分子生物学(PCR)实验室(一用一备),已完成可研和立项批复

3500

0.23

 

新建

4

广德市方舱医院建设项目

该项目位于广德市经济开发区广德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体育馆,北临鹏举路,东临荆汤路,总建筑面积9207平方米,征用改造建筑面积8180平方米(病床区),扩建建筑面积1027平方米(功能区),总床位数1021张,主要用于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感染轻症及无症状患者。

9207

0.4

2022

改建

5

广德市妇幼保健医院建设项目

新建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建设200张病床的保健及临床住院楼,设置儿童保健部、孕产妇保健部、妇女保健部、妇女保健部,产科保健中心、儿童早期发展保健中心;门诊医技楼(含医学影像、医学检验中心、保健门诊)及住院部;地下建筑包括设备用房、停车库等;附属设施 包括医用气体站、消毒供应室、污水处理站、医疗废弃物处置站等

18000

1.50

 

储备

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6

广德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二期)项目

新建一幢地上12层、地下2层的住院部大楼(32600平方米)

32600

2.80

2020-2023

续建

7

广德市人民医院住院部辅楼、化疗学科建设、信息化改造项目

新建一幢五层的住院部辅楼

7200

0.78

2020-2022

续建

8

广德市中心医院整体迁建项目

新建一栋58000平方米综合楼和一栋33000平方米辅助用房

11000

1.05

2020-2022

续建

9

广德市第四人民医院迁建项目

新建综合楼一栋,配套相关辅助设施,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7000

0.80

2021-2023

新建

10

广德市四合乡卫生院整体迁建项目

新建门诊楼3760平方米,医技楼1425.59平方米,项目设计床位60张,以及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6800

0.50

2021-2022

新建

11

广德市卢村乡卫生院迁建项目

新建乡卫生院大楼及配套辅助设施,建筑面积为8000平方米

8000

0.50

2021-2022

储备

12

广德市升平街道办事处升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建设1栋综合楼及配套辅助设施,总建筑面积6000;购置医疗设备

6000

0.50

2023-2025

储备

13

广德市桃州镇横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综合楼建设项目

建设16层综合楼及配套辅助设施;购置医疗设备

6000

0.55

2023-2025

储备

14

广德市桃州镇祠山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迁建项目

新建一栋8000平方米综合业务楼和一栋33000平方米辅助用房

11000

1.10

2022-2025

储备

15

广德市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

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补齐村卫生室基础设施修缮、医疗设备更新补充、医疗服务能力培训等标准化建设短板,改善基层卫生服务环境和装备水平,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推广适宜技术,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5000

0.5

2023-2025

储备

智慧健康体系建设

16

广德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全员人口、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基础资源数据库,建设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区域检验、区域影像等信息系统建设。

 

0.134

2020-2021

续建

婴幼儿照护服务

17

广德市妇幼保健示范性托育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利用市体育中心附属用房,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建设150个托位的示范性托育服务中心

500

0.03

2020-2021

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