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_足球比分网¥投注直播官网

图片

新闻中心

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西大 > 正文

民族情结 新闻理想 历史机遇——受聘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四年有感

作者:     编辑:贾琦艳     来源:学习强国—传媒茶话会强国号   发表于: 2022-01-21 19:47  点击: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338074106885746974&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4338074106885746974


民族情结 新闻理想 历史机遇

受聘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四年有感

作者 | 郑保卫

作者系广西大学特聘君武荣誉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


图为郑保卫教授(左)2017年底在院长聘任仪式上跟广西大学赵跃宇校长合影。


1月4日,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融媒体中心为我举行了从事新闻教育40周年暨广西大学聘期届满座谈会,以此作为结束我院长任期的仪式。记得四年前,即2017年12月27日,也是在这个大厅,我从赵跃宇校长手中接过院长聘书,没想到转眼间四年就过去了。而自1981年11月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毕业到北京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任教算起,迄今正好是40周年。追溯40年的新闻从教历程,特别是回望在广西大学担任院长的四年时光,让我好生感慨!没想到,广西大学竟然成为我从1964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开始的近六十年追梦新闻之路,最后得以圆梦的地方!

民 族 情 结

我还记得2017年12月22日,当澎湃新闻网率先发布我即将就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信息时,许多人就问我,到底为什么舍近求远到广西大学工作?我的回答很简单:“民族情结使然”。

2009年,在赵启正院长倡导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着“促进民族地区新闻教育、传媒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联合全国14家民族地区新闻院系共同组建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我作为论坛负责人之一,开始协助赵院长推动这一工作。通过与一些民族地区新闻院系领导和老师的接触,我深感民族地区的新闻教育在资源、人才和整体实力等方面的差距,也看到了民族地区新闻院系期待发展的强烈愿望。因此,前些年我多次到西藏、新疆、内蒙等民族自治地区新闻院系,为那里的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作过一些事情。然而相比较而言,广西却去的较少,因此我希望晚年能够为广西民族新闻教育振兴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正因为带着这样一种民族情结,我来到了广西,想利用自己几十年来先后在北京国际政治学院(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新闻系、新华社中国新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即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等新闻院系,从事新闻教育所积累的资源和经验,为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做些事情。2018年1月10日到任后,我便与学院班子成员一起总结学院建立新闻学专业40多年来的成果和经验,查找工作中的教训和问题,研究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我想,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科专业的合理布局与科学定位问题,要尽可能体现出自身现有学科专业的优势及特色。在经过一番调研和思考之后,我与领导班子成员一起整合学院原有资源,发挥广西地处边疆、南向大海、毗邻东盟,和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地缘优势及其民族特色,构建起“一院四中心”的学科专业布局。即在“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院”之下,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民族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东盟传媒与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中心”和“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同时将四个研究中心与学院的几个学科专业方向相对应形成学科特色,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方向参与到其中一个中心之中。如今,四个研究中心均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学院整体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获得较明显的提升。

例如,我把自己从2010年开始作气候传播研究积累的资源,与学院吴海荣教授作健康传播研究的资源整合起来,组建了国内,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将气候与健康传播相融通的研究机构“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开展理论研究和社会推广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迄今为止,该中心已连续举办了四届研讨会,其主要成员已两次出席联合国气候大会,走上了气候传播的世界舞台。2019年,中心又获得了由我担任首席专家的,全国第一个气候传播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这几年,该中心还在广西百色的靖西、河池的巴马组建研究与实践基地,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为保护好广西这片青山绿水,维护好广西“长寿之乡”的优势资源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新 闻 理 想

从196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开始确立新闻理想,近60年来我一直奔走在新闻追梦的路上,研究、维护和发展新闻学成为我始终不渝的理想追求。本世纪初,面对“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新闻学是白开水一杯”“新闻学没有什么学问”等一些论调,我在2003年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年会发言中提出,“新闻无学论”的要害是否定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有学”,并指出新闻学在我国成为独立学科已经完全具备条件,呼吁要维护新闻学学科地位,促进新闻学学科发展,由此被人们称为“保卫新闻学学者”。

这一二十年,我始终在有意识地为发展和壮大中国新闻学呼喊和忙碌。到广西后,我想应该利用广西大学这个平台,延续我的新闻追梦之路,推进维护和发展新闻学的事业,使自己几十年对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思考,以及“保卫新闻学”的理念在这里能够“薪火相传”。

我认为要传承正确的新闻教育理念,推进新闻学学科建设,首先需要认识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是什么?从几十年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闻教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培养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起来的,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德才兼备的优秀新闻人才”,应该是我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研究,作为广西大学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的根本任务及重要特色,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研究来帮助全院师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为此,我反复强调要做强做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研究,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新闻学专业教育与学术研究的“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而且要实现“全过程”和“全覆盖”,即贯穿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实现老师、学生的全覆盖和所有专业课程的全覆盖。

我认为新闻院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统率教学与科研,来引领老师同学的工作与学习。为此,根据自己几十年从事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的经验与思考,我对学生和老师分别提出了“八字要求”。对同学,我勉励他们要做到“铸魂、励志、厚学、重习”,即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励志和导向,自觉为国家、社会、人民学好专业知识,加强实践锻炼,掌握从业技能,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新闻人才;对老师,我激励他们要做到“志高、心静、学深、业精”,即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确立远大志向,静心做好学问,练好业务本领,做立德树人的好老师。

为了增强老师和同学的切实体验与感受,学院组织师生代表到延安、百色等地开展“红色新闻溯源”活动。在延安,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参观延安清凉山新闻纪念馆,了解当年根据地新闻事业的艰苦发展历程和优良工作传统;跟他们一道去观赏黄河壶口瀑布,让他们感受母亲河的壮阔与气势,体味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与骄傲,谨记作为时代新人的职责与使命;同他们一起访问梁家河知青点,让他们了解习近平总书记亲民情怀和革命意志是怎样在实践中淬炼而成的,进而能够更好地了解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深刻思想内涵和深厚实践基础。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我们组建了全国高校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书屋”,建立了几十个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愿阅读小组,牵头举办了全区新闻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识竞赛,申报了以我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变迁研究》。此外,我还受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委托,到全区12家设有新闻学专业的高校新闻院系,给老师学生巡回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座。总之,希望通过多种形式,把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的重镇,并且要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研究在全广西新闻院系遍地开花,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学生中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真正成长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和人民放心的优秀新闻人才。

历 史 机 遇

在1月4日学院举行的座谈会上,院党委书记唐兴传达了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教授在我聘期届满述职报告批示中的一段话:“郑保卫先生四年中践行初心承诺,以院为家,不顾年岁之高,率先垂范,勤勉耕耘,不仅将自身深厚的学术积累毫无保留地以新的丰硕的学术成果方式迸发贡献出来,夯实了365体育_足球比分网¥投注直播官网新闻学科的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而且在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扩大学校学院学科的影响力上特别注重凸显“西大人”角色和身份,在学术指导和学生培养上特别体现了‘大先生’风范,为推进学院学科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不愧为学校引进杰出学者的优秀代表”。唐兴在讲话中谈到我在广西大学的四年中作为首席专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双立项”,实现了广西大学乃至全广西新闻院系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同时发表了80余篇论文,带领学院老师获得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十多项,提升了学院新闻学科的整体水平,使其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我十分感谢学校和学院领导对我四年工作的积极评价。不过在我看来,四年中我之所以能够在广西大学作出一些成绩,不是说我个人有多大能耐,而主要是靠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靠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几年我在广西碰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说是历史的眷顾,才使我有了发挥余光余热的“用武之地”。

我在想,如果不是广西大学聘请我担任院长,为我提供工作平台,已经在人民大学退休的我,可能就不会想着去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不会去写作那么多论文,组织那么多研讨会。正是广西大学赋予我的工作平台,增添了我的责任感,让我时时感到巨大压力,觉得必须用真情和实干,千方百计地做好工作。

特别是在这四年中正好遇到了几个重要历史节点和重大纪念日: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列宁诞辰150周年等。我从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师从甘惜分老师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在毕业后的40年里,始终在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长期积累了一些知识、经验和成果,这些时间节点和纪念日,正好为我提供了总结和展示这些研究成果的难得机会。

这几年,我利用这些时间节点将自己1981年研究生毕业以来发表的研究成果整理成60多万字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又把2004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修订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史》请福建人民出版社再版,还整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研究》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以此作为建党百年的献礼图书。

此外,我还利用几个纪念日联合一些兄弟新闻院校,共同举办了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新闻学术研讨会(2018年5月5日)、列宁诞辰150周年新闻思想网上笔会(2020年4月24日,这是全国最早运用网络形式举办的新闻学术会议),和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新闻学术研讨会(2020年11月28日),并且都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特别是在党的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2021年5月22—23日,我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的身份,联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家新闻院系和研究机构,共同在广西大学举办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当时,全国16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南宁,共同总结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百年发展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展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前景和美好未来。这场研讨会嘉朋满座,专家云集,研讨深入,气氛热烈,可谓“盛况空前”,为党的百年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

这一年,我还带着我的博士生一起撰写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百年发展的历史贡献》《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贡献》等系列文章,全面梳理和总结党的新闻事业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历史贡献、历史经验,及其理论核心与思想精髓等。其中“重大成就和历史贡献”一文经新华社瞭望智库网站转发后,不到12小时浏览量突破100万,“核心与精髓”一文半个月浏览量100万,一个月后达到150万,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想,作为一个学者如果能将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学术追求融入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宏伟事业之中,这应该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我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庆幸自己能够目睹我们的党历经百年风雨,领导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一切敌人,从胜利走向胜利,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壮举。而自己能够置身这一盛世之中,并且能够贡献一份力量,真是太幸运了!


图为郑保卫教授从事新闻教育40周年暨广西大学聘期届满座谈会会场

 

编辑:贾琦艳

上一条:知名新闻传播学者郑保卫卸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下一条:郑保卫 | 民族情结 新闻理想 历史机遇——受聘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四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