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_足球比分网¥投注直播官网

图片

新闻中心

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西大 > 正文

领会“八个统一”意涵 同频课程思政建设

作者:汪晗 聂鑫     编辑:贾琦艳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发表于: 2022-04-27 16:04  点击:

http://newapp.jyb.cn/app_pub/zixun/dangjian/202204/t20220426_71340.html?docId=7134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八个统一”思想,精准归纳了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取得的共性规律与实践经验。在高校本科教育中,要遵循与领会“八个统一”内涵,以思政课程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原点,借鉴思政课程的成功经验,以课程思政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辅助径值,启拓与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圈画高校思政教育关联体系的同心圆。

  “社会研究方法”作为广西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获2021年度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在以“八个统一”思想为课程思政的教育探索中,开拓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思政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案例、课堂实施、考评机制等教学现实动态载体,持续筑牢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体系中的辅助地位。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紧贴培养方案

  紧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课程思政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融。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依据,是政治性的信仰体现,是学理性的追本溯源。在设立学理性教学目标的同时,更要以科学理论夯实政治导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孵化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融会贯通、相互转化。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明确思政目标

  明确“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思政目标,构建课程思政的价值性与知识性相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目标的重要性等同于教学目标,价值浸润是目的,知识传授是载体,在教学设计的目标导向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科学发展观、三个自信等思政理念与课程章节的知识内容衔接,同时确认课堂的课时比例,平衡知识理性与价值理性,具化思政目标。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正视双面社会

  正视社会真实事件的双面性,正确处理课程思政的建设性与批判性。建设性与批判性是唯物辩证的体现,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属性。“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学生以社会的真实案例作为课程研究项目,正向引导主流意识,反向佐证价值观念,让学生直面多元社会热点、正视双面观点,使其更坚定政治立场,正确辨别是非。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科学实践

  重视课程的科学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社会研究方法”课堂中,基于授课教师现有的科研项目与案例储备,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实践,进行更深入的项目推进式学习,让学生尝试直面复杂的社会环境,探寻实践中与课堂知识的共性点,避免课堂学习与社会现实脱节,增强学生的实践经历,以可视化行动提高学生的执行能力、协作能力、受挫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转化能力。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兼容共性个性

  借鉴思政课程的成功共性经验,保存课程思政的个性目标。参考思政课程的培养目标,落实“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思政目标、教学要求、课程标准、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结合课程特点,以项目为思政元素切入载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在保证实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变更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考评机制,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现思政目标的统一与教学形式的多样。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释放课堂活力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释放课堂活力。在课堂实施中,授课形式从传统的单向讲授法变更为以学生行为活动为主的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法,课堂节奏由学生的微观行为把控,教师宏观把控课堂的实施进度,引导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社会研究方法对项目进行设计、分析、总结及汇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添课堂趣味性。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引导理性判断

  以真实案例和科研项目为课堂教学依托,灌输知识与启发思想齐头并进。在确立课程研究项目中,学生接收授课教师的引导信息,从而判断项目选题是否符合考核标准,是否值得研究并传播。在执行项目过程中,既定的可视化考核标准逐渐内生为学生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无限趋近于授课教师引导的课程思政化教育,以达到引导学生理性判断的思政目标。

  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联动考评机制

  对标思政课程的考评机制,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联动。思政课程是思政教育的显性体现,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的隐性体现,基于共同培养的思政目标,求同存异,制定适用于“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考核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一纸化”考核,“社会研究方法”的考核形式贯穿课堂实施的全过程,采取“2+3”的考核机制,期中、期末“2”次纵向时间覆盖,教师、团队、个人“3”类横向评审成员,以能力考核为主,纸质考核为辅,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思政素养。

  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需要思政课的主线作用,更需要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进行动态联动的辅助配合。领会“八个统一”思想,圈画好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同心圆,才能更好地产生不同学科课程领域的思政共鸣,进而完成思政课的可持续教育目标。

  (作者汪晗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聂鑫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编辑:贾琦艳

上一条:【点滴关爱 助梦学子】河池天峨:全国首座“院士桥”建成 为民情怀助梦学子

下一条:【贯彻落实“4·27”重要讲话精神一周年】坚定理想信念 勇担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