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_足球比分网¥投注直播官网

图片

新闻中心

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西大 > 正文

郑保卫:让气候传播形成大气候——《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国气候传播案例集萃》序

作者:郑保卫     编辑:贾琦艳     来源:中国理论网   发表于: 2023-04-03 15:24  点击:

https://www.ccpph.com.cn/ccpph_syds/ccpph_dsydzx/202304/t20230403_367555.html


人民出版社  www.ccpph.com.cn  2023-04-03     来源: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和广西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气候传播重点项目组  

 (一)

气候变化关系人类的生存生活,也关系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无数事实说明,气候变化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全球性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因此需要世界各国的齐心应对和共同治理,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自觉奉献。

2020年9月22日,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按此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一战略决策不仅体现了我国立足国内、胸怀世界,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努力,也彰显了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上的责任和担当,助力我国由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在推动全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气候传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链条。为了推动气候传播工作,我于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内,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家旨在研究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机构和智库平台——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十几年来,项目中心秉持国际国内“两路并进,双向使力”的理念,提出并积极推广建构政府、媒体、NGO、企业、公众和智库“5+1”的气候传播行为主体行动框架,系统开展气候传播理论研究,初步建立起了气候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为深入研究气候传播,建构科学的气候传播学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我们的研究成果与行动实践受到专家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在国内外均产生了积极影响。2019年,由我牵头,以项目中心和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名义,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背景下我国气候传播的战略定位与行动策略》,提升了气候传播研究在国家社科领域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为展现近年来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推动“5+1”六个行为主体相互配合、支撑和联动的科学、高效的气候传播行动实践,项目中心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组组织全国数十位气候传播理论研究和行动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与社团机构,历时三年时间,完成了《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国气候传播典型案例集萃》一书的撰写工作。

(二)

此书按照“5+1”气候传播行为主体行动框架,收集整理了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媒体、企业、NGO、公众和智库的一些机构和个人,在践行生态文明和低碳发展理念,开展气候传播方面的典型案例。

政府作为气候传播的主导者,承担着思想引领和政策指导作用。自2011年南非德班气候大会开始,中国代表团在每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均设立中国角,向国际社会明确传递中国政府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措施和成效,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开放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案例《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表达中国态度,展示中国行动,增进国际了解》,首次向社会详细讲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的气候传播活动,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了传播对于推动国际气候合作和建构中国国际形象的巨大作用。全国低碳日是面向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鼓励公众参与节能减排行动的宣传活动。自2013年开展以来,提高了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意识,增进了公众节能减碳行为。在这两篇案例之后,深圳、珠海、鹤壁、谷城、嘉兴、闵行等不同规模城市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一一展现。这些案例都在表明,在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大大小小的城市的共同选择。不同层级的政府,都在各自的管辖范围承担着气候传播的主导者角色。

媒体作为气候传播的引导者,承担着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在本书中,我们精选了人民网、中新社、中国天气网、中国环境报、今日中国杂志社、人民画报等媒体的气候传播叙事策略。阅读这些案例,能够为不同形态媒体如何扮演好气候变化议题设置者、气候变化知识解释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沟通者和气候变化舆论引导者的角色,起到借鉴作用,比如人民网,在内容上以宣传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政方针、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各地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状态以及倡导并推进公众参与低碳行动为特点,在策略上则具有全媒体内容矩阵、多媒体表现形态、多点位双向互动、国际国内双视角、贴近公众动员等特色,因而在提升国家形象、增进公众了解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一些创新型互联网应用例如微信小程序、手游也被作为新媒体形态应用于气候传播中,例如2019年10月18日至27日,在武汉举办的2019中国?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是中国首次承办国际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军事体育赛事,《“低碳军运”小程序:打造首个碳中和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向人们讲述了赛事背后不为人知的碳中和故事。

在中国,各类行业组织与社会组织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气候传播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承担着推助者角色,发挥着民意表达和社会沟通作用,在引导公众实现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方面功不可没。我们收集和整理的案例包括:民促会、绿发会、标新科普研究院、能源基金会、乐施会、创绿研究院、绿色和平、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绿色光年、根与芽、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新世纪限塑同盟等,这些案例,既是各组织推助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写照,也是我国社会公益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的见证。

企业作为气候变化的担责者,承担着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的责任,应该借助气候传播推进企业低碳经济转型,建构低碳绿色企业文化,做好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展示勇于担责的企业形象,向消费者传播低碳绿色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模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收集整理了湖北碳市场建设、中国建设银行的绿色金融、国家电网的清洁能源转型、宝钢的低碳转型、蒙牛的绿色生态牧场、格力的“从低碳到零碳”战略、比亚迪的绿色出行方案以及万科、华侨城、蚂蚁森林、叫板披萨等不同地域、行业和规模的企业的绿色转型发展经验。同时,通过苏州工业园区创建绿色低碳发展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两个案例,我们管中窥豹,可以获知我国在推进工业绿色转型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阅读本部分案例,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绿色低碳发展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主动加入的新赛道。

公众作为绿色低碳生活的主体,是气候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应该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积极投身绿色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在该部分,我们收集整理了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卞赟等积极从事气候传播的精彩故事,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杰出成就,还以个人身份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各自领域气候传播活动的翘楚。当然,我们也观照到了普通人的应对气候变化行为,如中国民间环保大使田桂荣、9岁成都女孩黎子琳、跨国情侣余元与男友Joe、快手主播“冰川哥”王相军、广西的气象山歌、西安的张力和罗海燕老师以及云南大理农村的村民、青藏高原的牧民的故事等等。从个体到群像,可以感受到,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中国,绿色低碳正成为文明新风尚。

智库作为气候传播的六大行动主体之一,在气候传播认知调查、传播策略、传播效果研究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气候传播领域的智库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观察智库、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等,在气候传播领域均作出了突出贡献。阅读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智库组织在气候传播中所发挥的决策咨询作用。

除了上述以六大行为主体作为不同类型展现典型案例之外,我们还特设了一组“综合案例”,介绍了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和5位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领域优秀个人,即项目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启正、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项目中心形象大使宋英杰、项目中心顾问黄浩明,以及6位项目中心团队的骨干成员:付敬、王彬彬、李玉洁、张志强、徐红、杨柳。阅读这些案例,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些机构和个人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好气候传播所做的贡献和所取得的成果,获知他们的一些生动事例和感人事迹。

(三)

纵览全书案例,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站位较高。我们提出中国的气候传播应该遵循“两路并进,双向使力”的传播策略,即在国际层面要通过气候传播促进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目标的落实,在国内层面要通过气候传播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应对气候变化共识,采取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致行动。本书在案例征集过程中,特别注意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大视野和大格局出发,从“内促高质量发展、外树负责任形象”的战略高度,突出以中国理念和中国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二是内容全面。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5+1”气候传播行为主体行动框架,基本上涵盖了气候传播的所有传播主体。我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开始,关注中国和国际社会的气候治理问题,连续多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其中一个深刻的感悟就是,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由于不善传播,常常被西方社会忽视,甚至被误解。本书将十多年来发生在中国的低碳发展精彩故事一一再现,内容全方位地覆盖了政府、媒体、NGO组织、企业、公众以及智库等行动主体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全世界,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不仅是务实的,更是负责任的!尤其是本书中首次披露了赵启正主任、杜祥琬院士、以及宋英杰、黄浩明等社会知名人士低调务实从事气候传播的案例,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有力回应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别有用心的误解。

三是启示性强。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传播者。为了动员更多组织和公众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成为低碳达人,我们不仅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更要推广“传播+”行动。本书作者多为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学者或业界专家,在进行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特别关注案例的传播策略、传播效果以及相应的经验启示。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媒体、NGO、智库等组织,抑或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从这些案例中得到如何进行气候传播的启示,提高气候传播水平,让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四)

徜徉在70多个案例之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气候传播从最初的一个窄小领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在我国已经渐成“气候”!我们更可以感受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国际社会做出了榜样。

当然,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征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各类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继续加力。藉由本书的问世,我们希望政府作为主导者,能够发挥出更高水平的思想引领和政策指导作用;媒体作为引导者,能够发挥出更高水平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行业组织与社会组织作为推助者,能够发挥出更高水平的社会推助和民间聚合作用;企业作为担责者,能够继续承担起节能减排,绿色生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多作贡献的责任;社会公众作为参与者,能够更加积极投身绿色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智库作为决策咨询者,能够为政府决策及其他行为主体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科学引领和专业指南。

总之,希望各位朋友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努力、协同发力,一起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为实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和美好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努力使气候传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真正形成大气候!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背景下我国气候传播的战略定位与行动策略》(19AXW006)的研究成果之一。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气候传播实践者为本书问世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要感谢在案例征集过程中徐红、苏武江、覃哲、王彬彬四位老师所做的大量沟通联络工作;感谢崔磊磊、张志强、李玉洁、徐红、苏武江、覃哲、赵新宁、王青、王阳、王春晖、鞠佳、栾彩霞、刘佳、罗桂湘、李兴齐、刘逸灵、雷笑、张永宁、李晓喻、周琳等撰稿人的辛劳付出。

全书由徐红和苏武江负责统稿工作,他们对所有案例进行了逐篇逐句的修改,为确保全书案例的体例一致和写作规范付出了艰辛劳动。同时,也感谢编委会成员为本书的编著所做的贡献。最后,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的出版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首席专家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

郑保卫

2022年4月22日

 

编辑:贾琦艳

上一条:《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国气候传播案例集萃》一书近期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下一条:《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国气候传播案例集萃》近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