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4-12-09&code=009&xuhao=5
学界笔谈
李伟红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其全面融入学生日常工作学习中,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激励广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以德树人,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石,关系到学生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高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探索思政教育的多渠道融合,守住并创新发展第一课堂主渠道,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专题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拓展第二课堂德育空间,将专业课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和军事训练等活动有机融合;打造网络育人第三课堂,实行思政教育进网络、事务管理进网络、班级建设进网络、线下活动进网络、辅导员工作进网络等“五进”工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喜欢的故事,推进思政教育走进年轻大学生的心坎。由此形成“理论课堂、实践课堂、行走课堂、线上课堂与虚拟课堂”五堂一体的“大课堂”,不断改革完善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和实践育人体系,实现“大思政课”育人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校内活动与社会实践、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同频共振,促进学生通过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智启人,培育具有创新思维的头脑。要优化学科专业建设与教学体系,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深化产教融合,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基地等关键要素改革,加强“五金”建设,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要通过“双引领、双驱动、双融合、双协同”模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完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双引领模式,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用“学术+项目”双驱动,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从知识学习向知识应用和创新转变;以“科教+产教”双融合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知识与技术创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校内+校外”双协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破校园与社会的界限,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以体健人,塑造强壮健康的体魄。要完善体育课程与传统体育、课外锻炼的衔接体系,充分利用各类体育资源,构建起服务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工作体系。强化特色体育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建立“基本运动+专项运动+民族体育运动”融合的教学体系,开展民族体育运动会、各球类联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繁荣校园体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以美化人,滋养积极向上的心灵。要深入打造“美的课堂”和“美的环境”,打造高校特色的美育体系。科学构建美育通识课程体系,开设高质量美育课程,引进高水平美育慕课,引导学生在美学知识积累中提升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把学校历史文化巧妙融入校园的山、水、园、林、路、馆(楼)和校园公共空间、网络空间、视觉空间的建设中,通过固化的物质载体,具象化表达特定文化内涵,营造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铸魂有形的育人目的。
以劳塑人,培养创造性劳动的能力。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要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功能,融合多种载体,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打造劳动创新课程体系,设置特色化劳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要发挥各学院校内外实习实践等基地育人功能,构建“校史传承+民族技艺+专业劳动+志愿服务”的“四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设置个性化“专业+劳动”的“一院一课”特色化劳动教学模式,促进各类教育活动有机融合。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五育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通过一体化推进五育融合,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这是高校职责所在。(作者为广西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下一条:泰国孔院举办中文教育年会